最近,世界气象组织来重庆考察,这是多国别考察团连续第二年来渝,他们对重庆的气候条件并不陌生——汛期雨量大,洪涝风险高。专家们感叹,在这样的挑战下,重庆连续多年成功应对洪峰过境非常难得,其做法也入选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典型案例。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底线与基石,对重庆这样的超大城市而言如何才能守好底线?特殊的地形地貌导致重庆平坦空间相对匮乏,山高路险、滩险流急,加之老旧薄弱的安全生产基础,各类事故灾害多发、频发。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融合“人防、技防、工程防”众家所长的“数字应急”综合应用建设呼之欲出。
2023年以来,按照“数字重庆”总体部署,重庆市已相继建成“数字防汛”“九小场所智管”“变电站智能巡视”“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等20多项“数字应急”应用。
前不久,世界气象组织专家学者来到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各位外地朋友来重庆玩,磁器口古镇是必须打卡的地方,大家可能不了解磁器口常遭洪峰侵袭,说十年九淹也不夸大。”重庆沙坪坝区气象局工作人员石京川介绍说,以往缺乏数字技术,应急队员与群众沟通“”,监测水位“基本靠抄”……“基层工作人员有一腔热血,却跑不赢洪峰,每次洪水来难免有被困住的群众和没有及时搬走的商品。”
“现在不一样了,洪水来临前我们就知道它的淹没范围。大家请看大屏幕,当嘉陵江水位达到192米时,洪水几乎与沙滨路齐平,古镇临江商铺三层以下都会被洪水淹没。”专家们移步来到沙坪坝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石京川通过“数字防汛”系统推演出不同水位的影响情况。
“非常直观地看到哪一年水位到哪个地方,我们在系统里头可以看到涨高一米,大概淹到什么位置,你需要把哪些人疏散了。在数字防汛技术方面,重庆不仅在全国,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及西南太平洋区域办公室官员虞俊对此赞不绝口。
“今年汛期洪峰来临3天前,我们通知磁器口古镇临江商户提早撤离,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重庆沙坪坝区气象局副局长龙显琼介绍说,打好“主动仗”需要提前掌握准确汛情,知道“什么时候下雨、雨下多大、水有多高、水什么时候到达某地点。数字防汛通过收集和分析气象、水文等实时数据,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降雨趋势、洪水流量、水位变化等,去年以来两次精准预测洪水来临的时间、流量,为临灾居民撤离赢得了宝贵时间。
目前,“数字防汛”系统正在全市推广,并纳入数字重庆建设重大应用“一本账”,接入20余个市级政府部门;另一方面,“数字防汛”系统在成功应对近年来暴雨天气和嘉陵江洪水过境中得到实战检验,并得到世界气象组织肯定,将培训推广至92个国家和地区。
11月11日,重庆江北区铁山坪街道党工委书记吴长冬在辖区享哆味汉堡店进行安全巡查时,扫描了一个前台张贴的二维码后,手机上立刻弹出该门店经营业态信息、安全告知书、安全自查细则等信息。如今,这样的二维码广泛应用于重庆的“九小场所”。
同属重庆江北区铁山坪街道的锦鸿大酒楼是最早启用“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程序的商户之一。该酒楼前台员工谢丹从微信小程序中直接找到“九小场所安全智管”,按照程序中列举的消防、厨房、电气、建(构)筑物等安全隐患自查清单,逐项排查隐患。谢丹按照该应用的指引,排查中发现酒楼外墙墙体有脱落的痕迹,酒店立即安排人员进行修复,并通过该应用上报。
“这些小隐患以往企业能拖就拖,‘小病’就容易拖成‘大病’,酿成无法挽回的事故。”吴长冬对此深有感触,“九小场所”工作人员安全知识缺乏,对隐患排查、处置存在知识盲区。另一方面,“九小场所”分布不规律,有的场所还设置在居民区甚至农村家庭中,平常检查时候很容易漏掉。
“我们每月至少登录系统自查一次。”谢丹说,“原来不知道怎么查,现在跟着应用程序一项项排查即可。如果有维修、安装等小作业,还能通过应用程序报给街道,街道上门指导,很方便。”
位于铁山坪街道的佳洲酒店负责人龙奎也经常使用该应用程序。“酒店消防安全是重点。以前我们自己去查,也不知道哪儿有问题。现在清单一项项列出来,我就知道问题在哪儿,就像考试有题了,问什么,就答什么。”
如今,“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已覆盖重庆市,共有47万多家场所注册,并据此排查隐患5万余项。
“桔子湾变电站163断路器SF6气压已低于额定值,请进行检查。”“收到,我们立刻派检修人员进场。”近日,国网重庆市北供电公司运维人员冉鹂蔓、李雪告诉记者,当前正在进行秋季检修工作,对电网设备进行全面“体检”,为即将到来的“迎峰度冬”打下基础。
不过与以往常看到的人工巡视不同,冉鹂蔓、李雪是通过远程智能巡视系统对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礼嘉片区110千伏桔子湾变电站进行巡视。“现在变电站数量众多,光是重庆市北电网就有90座且分布广泛,按照传统办法需要大量的运维人员。”冉鹂蔓称,特别是大型变电站或设备密集的区域,人工巡视可能无法覆盖所有区域。
“现在智能巡视系统会自动配置巡视路径、部位、时间,启动后变电站摄像头会根据审核后的点位表和下发的巡视任务路线开展远程巡视。”国网重庆市北供电公司运检部副主任钟臻表示,系统自动发现了桔子湾变电站断路器问题,当天检修人员及时对断路器进行带电补气,避免了一场可能出现的电力故障。
在重庆渝北区220千伏人和变电站则呈现出另外一个有趣的场景,“机器人”比工作人员还忙碌。主控室内,国网重庆市北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两江运维班技术员陈高峰轻点鼠标,下达巡检指令。变电站内的巡检机器人熟练地执行任务。
“运维人员的经验、技能等人为因素会直接影响巡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导致巡视疏漏或误判,还有些高温、狭窄区域人去不了,但这些对机器人而言都不是‘事’。”陈高峰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这只“娇小”的巡检机器人在大型设备之间自如穿梭,搭配着高清摄像头与传感器,不用触摸就可以测得设备温度。“这个机器人有两只‘眼睛’,白天利用可见光拍照识别状态,夜晚用红外线测温。”陈高峰介绍说,巡检机器人不用休息,是运维人员的最佳助手。
摄像头、无人机、机器人与人工巡检相结合,目前重庆市201座变电站启用了智能巡视系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本文由:178直播篮球最新版手机版下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