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不止一次地冲上热搜。无论起因是被质疑、被抨击、被误解、被劝退,还是自我调侃和专业自救,新闻传播学仍是很多学子的心之所向。
为了方便大家深入学习,我们罗列了一份新闻传播学书单,分为专业认知、大师经典、学术新知、学人成果、趣味阅读、新闻人修炼、大部头阅读七个板块,希望有趣有料的经典和新知,能带给新传学子一份稳定的精神内核。
单波教授新作,以多学科的比较理论与方法搭建知识平台,大量典型案例帮助读者了解比较新闻学
新闻传播法领域经典教材,第7版反映了2019年前版出书以来涉及新闻传播活动的有关法律规范的发展变化,包括《民法典》更新后的新闻传播法相关变化
彭兰教授关于网络传播的经典教材,第5版立足智能化媒体时代,密切关注智能时代、算法社会,分析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
匡文波教授新媒体领域经典教材,对新媒体的理论与技术进行全面研究,新版反映了国内外新媒体研究的最新成果
数据新闻领域广受欢迎的教材,帮助读者解决“什么是数据新闻”“为什么要做数据新闻”“怎么做数据新闻”等问题
通过追溯哲学、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在传播领域的“张力和对抗”,把握传播学学科发展态势
曾译名《报刊的四种理论》,新闻理论史上的经典文献之一,为研究不同的传媒理论及传媒制度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
《传媒的四种理论》的新时代续篇,从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视角系统阐述了西方语境下的媒体实践
著名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经典作品,西方传播研究界最全面地总结和探讨受众问题的作品
美国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为大众传播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高峰”
媒介与传播领域著名的思想家丹尼斯·麦奎尔教授名著,是一部关于新闻(业)在社会中角色的概论
首次将戴维·莫利和夏洛特·布伦斯顿所著的两部经典文献《日常电视:全国新闻》与《全国新闻:受众研究》共同编纂成册
“理解媒介就意味着理解人性”,都柏林大学教授概述了新媒介对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影响
荣获2015年国际传播协会杰出图书奖,挑战了当今媒体伦理、发展主义研究、政治传播、新闻学和社会理论研究的现有范式
芭比·泽利泽近年来研究成果的整合与升华,全方位考察全球媒体环境中的新闻业
互联网活动家伊莱·帕里泽代表作,深刻了解信息茧房、算法、过滤泡等典型概念
彭兰教授关于新媒体用户力作,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系统考察了新闻学的核心议题在新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在厘清经验事实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议程,助力于构建新时代中国新闻学知识体系
探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新鲜话题:网络用户劳动是互联网时代资本和劳动重构的产物
在大量一手数据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察移动互联网带给中国新闻界的冲击,以及中国媒体应对挑战的转型策略
何为品牌,如何构筑品牌?将叙事学理论与品牌实践活动结合,构筑全新的品牌理论
逝世的肯尼迪缘何有着“比其在世时更为强大的力量”?媒体记者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芭比·泽利泽经典名著
将学术研究和生活实例相结合,带你理解数字时代人际关系中的各种变化,人大小董老师倾力翻译
媒体研究领域的两位高产学者,围绕传媒业具有普遍持久意义的20个话题展开论辩与讨论
著名新闻人梁衡作品,记录改革开放40年新闻业发展全过程,记录梁衡四个不同岗位、不同侧面的新闻人生
权威作者带领中国“天花板”级别的直播团队,经历国家层面几乎所有重大活动电视直播,透过直播镜头,感受新时代蓬勃向上的中国
业界资深人士与教学名师联袂撰写,打造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务经验总结的全新教材体系
有故事、有知识,业界学界专家联手指导,新闻发布、媒体采访、舆情引导、危机信息管理不用愁
15种,500余万字。汇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智识成果,全方位、多视角展现中国新闻传播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的思想创新与理论突破
词条形式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共计120余万字,配图约500幅。可检索查找,也可连缀起来当做马克思主义新闻史、传播思想史导读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牵头,联合多所大学新闻学院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的资深教师,会同在新闻工作第一线从事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共同撰写完成。全书叙述内容广泛,涵盖中国从先秦两汉到当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
本书首先从宏观上概括了人类社会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其次,按照世界上目前的发展区域或板块,分别介绍了欧洲、美洲、亚洲(西亚除外)、西亚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及大洋洲的新闻传播史。
本书以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和新闻关系论为基本板块,以新闻精神论为内在红线,建构了比较完整的新闻理论体系。本书既可作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新闻业界人士和新闻学研究者、爱好者的参考著作。
本书是国内新闻传播学专业师生的“必读书”,自1999年出版以来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全书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勾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
本书是国内出版较早且影响力较大的网络传播方面的教材之一,推动了国内新闻院系的网络传播教学。第5版立足智能化媒体时代,密切关注智能时代、算法社会,分析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研究网络传播的各种潜在影响,对网络传播中的新现象、新手段与新思维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本书初版于1973年,共15章,从跨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学科界限和综合性的新视角来观察一切类型的人类传播,打通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界限,并且特别体现了对传播效果和受众的重视。本书是在中国普及传播学的最重要的外国著作之一。
作为一部学术史,本书既没有按照编年方式撰写,也不存在一条线性的发展线索,而是通过追溯包括哲学、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控制论以及认知科学等多学科在传播领域的“张力和对抗”,把握学科发展的态势。
把关人是媒介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人们通过中介将数以亿计的信息转化为容易掌握的一定数量的媒介信息。这一过程不仅仅决定了选择什么信息,同时决定了诸如新闻这类信息的内容和性质。本书描述了这一有力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事件才得以被大众媒介所报道。
本书是一本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理论专著,也是迄今为止西方传播研究界最全面地总结和探讨受众问题的一本著作。全书对受众这一概念及其演变历史进行了梳理,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各种受众理论和受众研究的主要传统、方法和结果。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这本著作提供了对于当代媒介形式令人钦佩、思路清晰和引人入胜的分析,研究内容跨越社会、政治和文化不同场域,阐明了新媒介的动力学机制,同时巧妙地规避了这一研究领域中现存的许多缺陷——过分夸大、观点模糊、立场偏颇以及缺乏经验基础。
对他者之痛的观看如何转化成社会团结,既是人道主义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问题所在。作者认为,现在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和实践虽然不再把受灾的群众表现为被动的绝对的他者,但是却把救灾转化成公众追求时尚和快感的游戏、慈善组织自我品牌的营销、明星的秀场和集体心理治疗。
全球新闻学是指新闻生产结构和标准的持续演进的同质化,以及代表全世界不同类型社会的截然不同的新闻文化的总和。《全球新闻学研究》同时包含了以上两种对全球新闻业的解读视角,从特定的区域研究拓展至全球视野。本书收录全球26位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阐释全球化对于新闻业和新闻学研究的影响与后果。
学者在概念化新闻信息、新闻制作、新闻、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时有何倾向?他们运用了哪些解释框架来探讨新闻实践?他们在形成自己关于新闻如何工作的假设时借鉴了哪些探索领域?芭比·泽利泽探讨了新闻学术领域的活力问题,并将新闻作为一种专业、一个制度、一个文本、一类人以及一套实践进行检视。
本书是对芭比·泽利泽近年来研究成果的整合与升华。本书以对当下全球媒体环境中新闻业的全方位考察为主线,对新闻实践与新闻学术研究进行了本质的、系统的、跨时空的再思考。泽利泽敏锐地发现了如今新闻业面临的新挑战和发展动向,讨论了其与伦理、技术等的融合和冲突。
为了使人们对新媒介文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有一个整体性了解,主编汇集新媒介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选编了这本书,入选成果既有重要的理论思考、深刻的思想对话,也包括一些新颖的文化实践成果、新研究视角方法下产生的成果。
本书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本书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
本书提出了作为文本的新闻、作为行业的新闻、作为社会系统的新闻等三个层次的互联网新闻学基本范畴,分别从新闻生产、新闻分发、新闻消费、新闻职业理念、新闻传播业态、新闻运行体系等方面对当前新闻生态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实证考察与理论分析。
本书探讨的是智能新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深刻变革。身处智能数字化时代,这一探讨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两条线索出发,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资源。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自2006年出版以来,已形成品牌,受到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和研究者的关注。本书梳理的内容横跨两年,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对近两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做了概述。本书点面结合,一册在手,既可概览学科发展“面”上的现状,又可在“点”上知晓最新的研究进展。
八卦信息何以成为一种建制化的新闻?以此为切入点,作者从人类学、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展开探讨、分析和批判。全书沿着八卦如何产生,如何进入新闻业成为娱乐新闻、娱乐新闻的类型演进、围绕娱乐新闻的争议这一线索展开,深入浅出地探讨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类型的文化意涵。
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被称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人物,记者报道的该事件至今仍搅动着大多数美国人的记忆。本书的主题就是讨论媒体记者在美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位置,哪些因素使他们成为可信的、权威的和首选的刺杀事件讲述人。
本书以选题、数据、文案、设计4篇构建数据叙事之桥,用15章的篇幅讲解数据新闻选题的捕捉寻找、数据的获取分析、文案的写作拟制、设计的可视化与美化,把数据作为方法,结合数据叙事的理论,展示数据叙事实践的精彩。本书所展示的数据叙事实践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RUC新闻坊工作室近年来的创新性成果,兼具业务探讨的实用性和学术思考的厚重感。
中介化互动可以是温情和私人化的吗?人们在线上会撒谎吗?在线上建立的关系可靠吗?数字媒体会破坏我们的其他关系吗?《交往在云端》反映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明确了新媒体带给我们的困扰,同时也指出我们当下对于新媒体的评价与历史上关于早期通信技术的讨论其实并无两样。
本书是资深记者写给普通公民的新闻消费指南。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哪些信息是谣传,哪些信息、观点是可信的呢?本书旨在回答上述诸多疑问,探讨信息文化正在发生着何种改变。它为所有的公民提供了一种路径导航——用六步质疑法分辨谣传,获得事实的真相。
丛书记录了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新闻业发展的全过程,也记录了作者四十年来在一线记者、新闻管理、学术评定和总编辑等四个不同岗位、不同侧面的新闻人生。
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全媒体机构一线从业人员的业务提升操作手册,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的实务训练参考书,为广大读者揭秘镜头后面追求“世界一流、历史最好”的“大国工匠”,带你身临其境,感受大国风范。
作者根据十年的学术期刊主编经历,发现当前学术论文作者欠缺学术研究基本知识的情况相当普遍,比如不知道学术论文的主要特征,不知道论文的一般结构,而更为严重的是不知道在学术研究中需要运用研究方法,或者如何设计研究方法。
本书所列,大部分是与新闻传播专业有关的书,按大的主题分为9个专题,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著到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涉及新闻生产与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史、传播理论、传播政策、传播现象、电视批判等方面。
《新闻发布实训》的作者涵盖业界和学界,均为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进程中有着重大影响的见证者、亲历者和研究者。本书是一部集知识性、故事性(案例)、实用性于一体的新闻发布实用手册。对于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来说,它是一本知识型教科书;对于指导新闻发布、媒体采访、舆情引导、危机信息管理来说,它是一部应用型工具书。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程”以集纳众智、会通经典、观照前沿为宗旨,汇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智识成果,力图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中国新闻传播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的思想创新与理论突破。第一辑囊括15种,共计500余万字。
书中以词条形式,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方面重要的理论思想、观点术语、人物活动、论著文件、媒体组织、历史事件。全书收录词条近500条,长词条每条文字约2000字,大多数词条配有插图;短词条三五百字,客观全面地阐述了从马恩列斯到毛邓等关于新闻的理论思想、观点术语,完整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克莱普纳先生的著作被美国广告界奉为“圣经”,人们说,无论遇到广告方面的任何问题,“克莱普纳”都是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名字。本书首次出版于1925年。第18版整合了营销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与广告实践相关的最新信息,并提供了大量最新的广告范例和数据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海信大圣 27 英寸显示器 27G5 Pro 开售,首发 1099 元
Redmi K80系列预计11月发布 或搭载2K直屏并支持多个5G频段
飞傲 JM21 播放器开启预售:骁龙 680、700mW 推力,首发 999 元
本文由:178直播篮球最新版手机版下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