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下述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或者精神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校园欺凌。
▶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
▶以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等方式,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交往的行为。
▶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平台恶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错误信息等方式,诋毁他人和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行为。
原本并不排斥学校的孩子,突然表现出有不愿上学的倾向,很可能是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孩子烦恼或不愿直面处理的事情。
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阴晴不定,放学回家闷闷不乐,有厌学的念头,很可能是学校有什么事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
这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一个典型信号。家长可尝试着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教孩子先试着缓解负面情绪,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或者将孩子认为关系较好的同学请到家里来玩,不经意地影响孩子社交的朋友圈。
孩子放学回家全身脏兮兮,身上还有明显伤痕,多数是由于打斗行为造成的,但孩子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伤到或低声不语,出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孩子情绪特别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应,如特别黏人、拒绝去学校、非常胆小怕人、失眠、噩梦、尿床,甚至有自我伤害倾向等问题,建议家长务必要到学校了解情况,必要时可请心理咨询师适当介入。
★保护自己。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临时顺从对方,获取对方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寻找机会报警或逃脱。
★见机行事。试着通过警示性的语言击退对方,或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和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但是不要去激怒对方。
★告诉家长。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都要告诉家长,不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有些家长平时要求孩子一味顺从,打压孩子的自尊,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在学校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如果事态超出孩子的应对能力,家长应采取行动,与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
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能力,这对校园欺凌的影响能产生缓冲作用。
当孩子讲述欺凌发生的情形时,请保持冷静,很好地倾听并作出回应,让孩子知道这个情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父母都会站在他这一边,支持他。
不要一味安慰孩子不要和同学计较,这可能让孩子误以为遭受欺凌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让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与自责。对孩子表达共情,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号:他所描述的事情并不是成长过程中的“常态”,你对于他所遭受的对待非常痛心。
孩子遭受欺凌后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如对于人际关系异常抗拒,不愿意上学等,这个时候家长要宽容对待,因为孩子可能处于应激状态,不要对他产生二度伤害。
孩子在极度没有安全感时更看重别人的关心,越早把情绪处理好,对孩子的伤害和日后的影响才能越小,这比起解决事情本身更重要。
告诉孩子很感谢他有勇气告诉你这件事,同时向他说明,只有他愿意谈到这个事情,爸妈才有机会可以帮助他。比较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知道你需要很大勇气告诉我这些,尽管这么艰难,你却依然愿意告诉我,谢谢你的信任。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178直播篮球最新版手机版下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