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7月3日是值得全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当天17时15分,试飞员段祥禄和刁家平登上飞机,飞机滑行,腾空而起,直冲云霄……
提前一年零两个月,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雅克-18型飞机(“初教5”)从南昌飞上了蓝天。
1954年7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题为《我国自制飞机成功》的新闻,轰动了全世界。然而,在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飞上蓝天的背后,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电故事”。
“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1949年9月21日,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郑重宣布。
同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1951年5月,重工业部代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何长工带着党中央的殷殷嘱托来到南昌。他充满豪情地说:“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在南昌打响,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也要出在南昌。”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代号国营321厂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建了起来。1953年2月,该厂更名为国营320厂,对外称国营洪都机械厂,该厂开始着手制造新中国第一架飞机。
建机场、造飞机,保障供电是当务之急,而电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南昌百废待兴,虽具备为一定规模工业生产供电的能力,但远远无法满足航空工业的用电需求。
得知南昌要制造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消息后,南昌水电公司的谈妙根等一批老工人欣喜不已。 当时,下正街电厂有一台1948年损坏的装机21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
谈妙根和工友们潜心研究、试验,查找存在的问题,精心修复叶片、调校平衡,使汽轮机运行发电并达到铭牌出力。随后一段时间,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相继投产了装机分别为5000千瓦和3600千瓦的两台发电机组。南昌市发电机组总容量增至12280千瓦。
电源解决了,电力输送又成了问题。320厂位于南昌城区外围,别说生产用电,当时就连周边城乡的居民都还在点油灯或蜡烛照明。怎么办呢?
“阳明路变电站不是我们建设的。”今年85岁高龄的汤忠德,1952年调至南昌水电公司工作,曾参与阳明路变电站电容器加装工作。他说,当时南昌电网建设力量相对薄弱,同时出于保密等综合因素考虑,中央从湖北武汉调了中南电业管理局的一个基建处来到南昌,建设江西省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
1954年,阳明路变电站正式建成。同年,江西省第一座35千伏厂家自备变电站——320厂自备变电站也在电力工人的帮助下建成投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工人将35千伏输电线路从阳明路变电站架到了320厂自备变电站,并延伸至向塘机场。
“那时没有吊机,我们都是靠人力把电杆架起来的。虽然苦点,但是大家热情都很高涨。”原南昌供电局退休员工褚重文当时是一名放线工人,对当时的线路施工场景记忆犹新。
汤忠德老人说,阳明路变电站投运后,中南电管局的专家已经撤离了,但320厂的正常用电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负责变电站里电容器的安装。当时考虑送电距离比较远,35千伏还是不太够,要补偿无功,所以我们要在变电站加装电容器,提高功率因数,保证电压稳定。”汤忠德说。
“当时的政策是保国防、保生产。党叫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新中国缺什么,我们就建什么!”汤忠德激动地说。
“这是全南昌市第一台(2组)电容器,四五个人在现场临时设计、临时画图纸、临时安装,所有的事情都是现场解决。钻眼、打洞、装框架都是我们自己搞啊!”汤忠德说,他们这些技术骨干一个个都争着要为国防事业、航空工业出份力。
2组电容器,几把焊枪、钻头,哪怕是放在现在,纯凭手工也是项艰难的改造工作。但汤忠德和他的同事们,在那个资源和技术都很匮乏的年代,硬是在一周不到的时间,完成了所有的安装和调试工作。
参与电力建设的工人们虽然关心飞机制造事宜,但也只是全力保障用电需求,从不询问其中细节。直到“初教5”起飞的几周后,汤忠德和工友们才从广播中听到这令人激动不已的消息,一时感慨万千。
时光荏苒,经过几代人携手奋斗,如今中国航空工业水平已迈入世界前列。拥有特高压输电等世界领先技术的中国电力工业,更是不断为全国14亿人民和各行各业提供绿色、安全、可靠的电力。 那些年,在英雄城南昌留下的奋斗故事,将被永远铭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178直播篮球最新版手机版下载提供